夏至已至
二十四节气
展开剩余89%节气简介
夏至,是盛夏的起点,
也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,
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°,直射北回归线,
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,夜晚最短,
此后白昼渐短,黑夜渐长。
也标志着盛夏时节的正式来临。
夏至三候
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,每候五日,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此时节自然界的微妙变化。
一候·鹿角解
鹿是山兽属阳,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,感阴气而鹿角脱落。曾经威风凛凛的鹿角,在夏至悄然褪去,如同自然界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接仪式,宣告着阴气开始萌动。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阴阳交替的规律,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精妙。
二候·蝉始鸣
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。闷热的午后,此起彼伏的蝉鸣声骤然响起,成为了夏日里独具特色的乐曲。它们不知疲倦地歌唱,仿佛要将整个夏天的热情都释放出来,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。
扫码一键查阅>
三候·半夏生
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,在炎热的仲夏,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,而喜阴的半夏则开始生长。它的出现,犹如大自然在酷暑中种下的一抹清凉,也暗示着阴阳转换的自然法则。小小的半夏,成为了夏至时节阴阳交替的见证者。
传统习俗
美食佳肴
部分地区食用薄饼(夏至饼)夹菜,岭南地区则有“夏至食荔”的传统,搭配淡盐水以防上火。杭州人烹制荷叶粉蒸鸭,兼具清补功效。夏至这天,无锡人清晨吃麦粥,中午吃馄饨,取混沌和合之意。
消夏避伏
《酉阳杂俎・礼异》曾记载过,“夏至日,进扇及粉脂囊,皆有辞。”夏至日,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配饰物。折扇可以生风,驱散夏日的燥热;脂粉则能涂抹,散体热所生浊气,防生痱子。女子互赠礼物聊表心意,给予彼此关爱与祝福,为炎热的夏日增添了一丝清凉与温馨。
扫码一键查阅>
夏至吃面
自古以来,夏至时节就有吃面这一重要习俗,民间有个说法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。因全国新麦已陆续登场,所以夏至吃面也算尝新了。面条的种类繁多,凉面、捞面、打卤面等各具风味。在炎热的夏天,来一碗清凉爽口的鸡丝凉面,既香甜可口,又能满足人们的味蕾。
扫码一键查阅>
诗意流淌
《夏至日作》
唐・权德舆
璿枢无停运,四序相错行。
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阴生。
《夏至日作》这首诗,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,阐述了夏至时节阴阳转换的自然规律。诗人指出天体运行永不停息,四季交替有序进行。在这夏至日,太阳达到最炽热的状态,但同时也预示着阴气开始萌生。短短几句诗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,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。
《夏至》
宋・范成大
李核垂腰祝饐,粽丝系臂扶羸。
节物竞随乡俗,老翁闲伴儿嬉。
注释:
祝饐(yì):借指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;
《夏至日作》
唐・权德舆
璿枢无停运,四序相错行。
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阴生。
《夏至日作》这首诗,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,阐述了夏至时节阴阳转换的自然规律。诗人指出天体运行永不停息,四季交替有序进行。在这夏至日,太阳达到最炽热的状态,但同时也预示着阴气开始萌生。短短几句诗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,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。
《夏至》
宋・范成大
李核垂腰祝饐,粽丝系臂扶羸。
节物竞随乡俗,老翁闲伴儿嬉。
注释:
祝饐(yì):借指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;
羸(léi):瘦弱。
羸(léi):瘦弱。
诗词里描绘了夏至时节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。大人腰间佩戴着李子果核敬祖先,用粽丝系在手臂上,希望能强身健体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各种习俗活动随着乡土风情而开展,老人们悠闲地陪伴着孩子们嬉戏玩耍。整首诗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氛围,展现了夏至时节人们享受生活、欢乐祥和的景象。
《竹枝词》
唐・刘禹锡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《竹枝词》
唐・刘禹锡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虽然此诗未直接说明夏至,但诗中描绘的夏日景象与夏至时节颇为契合。江边杨柳依依,江水清澈平静,突然传来情郎在江上唱歌的声音。天空中东边阳光灿烂,西边却飘着细雨,让人捉摸不透天气究竟是晴还是不晴。诗人巧妙地借景抒情,以天气的多变隐喻爱情的微妙,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,成为了描写夏日的经典之作。
完
发布于:北京市民信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门户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