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99天
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4个词条
01
看到一则让人心塞的母女争吵帖。
一位24岁的女孩,点了一份很想吃,配送时间为半小时的外卖。
结果外卖送错、骑手超时,女孩饿了一个半小时,最后拿到一碗碎成渣的粉,气得掉了几滴眼泪。
母亲见状,不仅没安慰,反而冷冰冰甩出一句:“为了这点小事至于吗?”
女孩瞬间崩溃,大哭着指责母亲不站在她这边,还说风凉话。
而母亲却觉得女儿“24岁了还这么脆弱”、“不成熟 ”、“小题大做”。
展开剩余80%评论区里,无数年轻人破防:“太熟悉了,这就是我爸妈!”
是啊,多少父母都是这样——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,回家倾诉,得到的不是共情,而是一通“教育”:
“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?”
“你也有问题,不然别人怎么不欺负别人?”
“要学会忍耐,社会就是这样。”
他们以为自己在教孩子“坚强”,却不知道,这种“理性”的背后,是情感上的缺席,更是一种霸凌。
就像一条评论里说的:
在别人努力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,作为第三者在旁边息事宁人的行为,本来就是对受害者的一种霸凌……
事实上,伤心不需要分年纪,成年人也有难过的权利。
母亲或许体会不到,女儿工作忙碌了一天,情绪压抑到极点,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,吃点好吃的,最后却事与愿违的无力感。
马克·吐温曾说:
"人类最大的痛苦不是遭遇不幸,而是在痛苦时被要求假装快乐。"那个为碎粉哭泣的女孩,真正崩溃的不是外卖,而是连最亲近的人都拒绝承认她疼痛的正当性。
02
知乎上,心理学家@李松蔚曾分享过一个真实咨询案例:
一位25岁的职场女性,长期被同事排挤。
比如团队聚餐从不叫她,工作群讨论项目时故意跳过她,甚至有人散布她"靠关系进公司"的谣言。
某天,她负责的方案被同事擅自修改后出了纰漏,领导却只批评她。
回家后,她终于崩溃,向父母哭诉遭遇。
父亲的第一反应却是:"你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?"
女孩当场情绪爆发:“我只是想让你们骂一句‘这同事真讨厌’,而不是教我怎么做人!”
女孩的愤怒不在于同事的恶意,而在于——当她向最信任的人展示伤口时,对方却开始分析伤口是怎么来的。
这相当于在说:"你的痛苦是你自找的。"
李松蔚指出,父母这种"遇事先自我检讨"的回应方式,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——
通过把问题归因于孩子可控的因素(如性格、行为),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:"只要孩子改了,就不会受伤了。"
这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,但父母错把“解决问题”当成“支持”,却忽略了——孩子要的,首先是被看见的情绪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情感确认”(Emotional Validation),意思是,当一个人表达情绪时,最需要的是对方承认这种情绪的合理性,而不是急着纠正或否定。
这种"先共情,后解决"的沟通模式,恰恰也是那碗碎粉事件中最缺失的一环。
女儿因为外卖崩溃,母亲如果说:“饿这么久还送错,换我我也生气。”——女孩的情绪可能瞬间消解大半。
正如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所言:
"当一个人被真正倾听和理解时,他的伤口就开始了愈合。"
03
现实生活中,多少父母习惯跳过“共情”,直接进入“说教模式”,还美其名曰“为你好”。
长此以往,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,因为每一次倾诉,换来的都是二次伤害。
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:#父母对陌生人的宽容度100%#。
网友@阿茶吐槽:
“我妈买菜被小贩缺斤少两,我说要去理论,她拦着说‘人家也不容易’;可我加班被上司刁难哭了一场,她立刻骂我‘心理素质差’。”
看,他们能体谅全世界,唯独对自己的孩子格外苛刻。
这种双标背后,是一种陈旧的养育逻辑:
认为“坚强=压抑情绪”;
把“共情”等同于“溺爱”;
担心安慰会让孩子“更娇气”。
但事实恰恰相反。
心理学家约翰·戈特曼研究发现:能被父母情感接纳的孩子,反而更独立、更有抗挫力。
因为当情绪被确认,人才有能量去解决问题;而长期被否定情绪的人,要么爆发式叛逆,要么陷入自我攻击。
就像那个为了一碗粉大哭的女孩——她真正崩溃的,不是外卖,而是母亲又一次的“情感抛弃”。
作家刘墉曾讲过一个故事:
儿子高中时被同学诬陷偷钱,回家后愤愤不平。刘墉听完第一句话是:“这同学真过分!”
等儿子情绪平复后,他才问:“你打算怎么处理?”
儿子想了想说:“我明天找老师说明情况。”
你看,先接住情绪,孩子自己就会长出解决问题的勇气。
那些总抱怨“孩子什么都不跟我说”的父母,不妨问问自己:
当TA分享快乐时,你是否说过“别骄傲”?
当TA倾诉委屈时,你是否立刻“教育”?
当TA崩溃大哭时,你是否嫌TA“丢人”?
孩子从不需要完美的父母,只需要一个“和我站在一边”的战友。
就像网友@小鱼说的:
“我可以自己对抗全世界,但当我躲回父母身后时,请不要把我推出去。”
共勉。
发布于:福建省民信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门户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